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坐下再说
当今世界几乎任何领域都已经离不开资本的介入,虽然资本这个词在当下,尤其是在中国饱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合理的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2021年底出台了几份重磅文件,其所需的天量资金投入完全不是依靠政府就能实现的,社会资本的加入是必要条件。在全世界能源危机、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的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双碳目标无疑既是道德层面上的大国责任,又是博弈层面上的大国战略。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清洁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改变各行各业的产业现状、技术路线以及商业模式。在这些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资本的介入至关重要。
在投资领域,近十年来不断发展的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投资与这些趋势(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形成呼应,在未来,尤其是在中国,也将进一步发展。原因有三:首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环境(Environmental)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受到市场关注;其次,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国家提出三次分配,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未来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更加重视社会责任(Social);最后,最近几年的投资实践表明,公司治理(Governance)本身即可贡献较为显著的超额收益。(中金:ESG投资系列(1):ESG的兴起、现状与展望)本文介绍ESG的概念、ESG实践的概念以及ESG投资的概念,内容上主要参考邱慈观教授的《新世纪的ESG金融》,本书内容丰富详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
1 什么是ESG
ESG一般是指ESG实践与ESG投资两个领域。
简言之,从实务层面看,ESG实践(ESG practice)的参与主体是企业,即在企业管理流程中纳入ESG;而ESG投资(ESG investing)的参与主体是资产所有人和资产管理人,即在投资研究、投资决定和投资管理流程中纳入ESG。从理论层面看,ESG实践属于管理经济学的领域,而ESG投资属于金融学的领域,需要投资组合理论的支撑。
ESG实践的发展远比ESG投资要早,始于19世纪下半叶,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其背后的重要理论也在1990年代就已发展完整。ESG投资则不然,它于1970年代在欧美启动,但在前三十年发展历程里一直相当边缘化,被视为一种特色投资方式。由于具体管理规模有限,ESG投资难获主流金融学家的青睐,其背后理论也几未开发。
近二十年来,ESG投资逐渐主流化,无论实践或学术皆然。实践方面,ESG投资由一个微弱市场演变为全球资产规模近四十万亿美元的市场,其平均投资组合占比已达33%。换言之,全球投资人每投资一元,其中0.33元就落在ESG资产上。
实际上,ESG是最近十余年才流行的词语,过去无论是ESG实践还是ESG投资都另有正统名称,在学术研究上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广为人知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ESG实践的正统名称。ESG投资的正统名称几经更迭,早期以社会责任投资(SRI)较普遍,近几年则被包含在更宽广的可持续金融之下。
2 ESG实践的基本概念
在ESG实践的发展上,最早出现的是公益慈善行为,包括企业捐赠和志愿者服务,也形成美国企业19世纪及20世纪前半叶的ESG实践主流。1970年代以后,ESG实践渐趋多样化,先发展了社会维度S,再发展环境维度E,最后发展治理维度G,也形成了完整的ESG实践。在具体界定上,ESG常以三级方式界定,第一级是E、S、G这三支柱,第二级是主题,第三级是议题。为便于理解,以MSCI(国际领先的投资工具、数据服务商)的评级框架说明。在此,三支柱下有10个主题,分别是E支柱下的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污染及废弃物和环境机遇,S支柱下的人力资本、产品责任、利益相关者反对意见和社会机遇,以及G支柱下的公司治理和企业行为。第三级有37个议题,包括碳排放、能源效率、产品安全与质量、供应链劳动力标准、隐私与数据安全、会计透明性、商业伦理等,细节可参考下表。
对ESG的界定只是现有的众多界定之一,但略微思考上表含义后,会发现其中涉及很多问题。譬如,企业实践ESG的动机是什么?ESG实践的成果如何度量?如何披露?这37个议题是否有跨国差异性?行业差异性?甚至个别组织差异性?当企业资源有限时,应该把资源集中在37个议题中的哪几个?企业实践ESG能为其创造价值吗?另外,企业和其特定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实践ESG时,受益者是单方抑或双方?诸如此类,众多问题都值得深究。
3 ESG投资的基本概念
ESG投资缘起于社会责任投资(SRI),在上世纪60年代在反战和环保运动的潮流下逐渐兴起,但长期处于主流投资领域的边缘位置。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等公共机构的倡导和全球投资理念的觉醒更新,ESG投资热度不断升温。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成立,提出了六条投资原则。其中,原则第一条就是将ESG问题纳入到投资分析和决策之中。由此,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ESG投资成为重要的投资策略之一。
2015年,联合国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SDGs的发布为考虑ESG因素的可持续投资及负责任投资的社会目标提供了明确方向与全球框架,围绕着SDGs进行投资解决方案设计及调整的资产管理机构与投资者越来越多,责任投资不断走向成熟。
简言之,ESG投资是指把ESG纳入投资流程和相应的投资研究流程中。ESG投资的参与主体是资产所有人与资产管理人,而实体企业是被投资方(也就是ESG实践者)。更具体地,从ESG投资价值链的上、中、下端看,上端为投资人或资产所有人,譬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散户投资人等。中端是金融中介,也就是资产管理人,其中包括银行、资管公司、基金公司等。下端是被投资方,即ESG实践者。
上一节所说的企业的ESG实践并不会直接产生ESG投资,ESG投资通常由ESG投资人驱动,由金融中介展开,以形成具体的ESG投资策略或金融产品。投资过程需要使用ESG数据,投资结果需要以ESG绩效来表明,凸显了它有别于未纳入ESG视角的传统投资。
多方研究表明,ESG投资由上端向下端驱动,主要由投资方驱动,而作为受托人的金融中介则积极回应,形成各种ESG投资产品以供选择。在此,投资人对ESG价值观的拥抱、积极股东主义的盛行、金融中介对受托人职责的新诠释、ESG标准内化于投资研究等因素,都足以推动ESG投资。在此过程中,实体企业会以强化ESG实践的方式来回应社会预期的改变,但由其倒逼而促成ESG投资则相当罕见。
七种ESG投资策略实务上,ESG投资由旗下的七种ESG投资策略来界定,这是由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欧洲社会投资论坛等倡议组织所汇集的行业共识。七种策略包括负面剔除法、依公约剔除法、同类最佳法、可持续主题投资法、ESG整合法、积极股东法,以及影响力投资。各策略崛起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其理念基础,且对投资之财务回报和ESG后果的相容性持有独特看法。这一部分在此不展开。
市场结构现状ESG资产在投资人整体资产中的占比,各地区的差异很大,反映了当地推进ESG投资的情况。以全球而言,比例大约是36%,表示投资人每投资3元里,其中1.08元投资于ESG资产。欧美的ESG投资发展已久,不仅被许多国家纳入法规,更广为民众所接受,故ESG资产占比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分别高达41.6%、33.2%、61.8%和37.9%。日本原以传统投资为主,但在其政府社保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后,ESG投资蓬勃发展,目前占比已达24.3%(GSIA,2018)。至于中国,ESG投资起步晚,且市场结构、投资生态等都形成发展这类投资的阻碍,故目前占比还未及1%。
ESG投资背后有理念和价值观做基础,需要相当的底蕴才能理解,这也形成一种认知障碍,难以广受散户拥抱。因此,ESG投资生态里的主角一直是机构投资者,多年来其占比一直维持在80%以上,而如何发掘培育个人投资者的ESG认知、如何发掘其ESG偏好,也成了先进银行财富管理部门所致力开发的前沿领域。
综上可以看出,传统投资在风险和回报形成的二维模式下进行,没有考虑资金对社会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ESG投资关注风险、回报和ESG后果,投资流程在三维模式下进行。决策模式增加了一维,复杂度却增高很多,涉及不少问题。譬如,ESG投资人可分成几类?投资数据如何形成?ESG投资有超额回报吗?当投资回报和ESG后果抵触时,投资人愿意接受让步回报率吗?等等问题。在后续文章中将会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