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楠
“我国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十四五’期间,中国ESG有望实现评级更加完善、投资持续增长和披露质量提升。”7月24日在京召开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绿色金融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月秋发表演讲时如是说。
“ESG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是当日绿色金融论坛主题。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仅仅财务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和评价工具。
多位与会嘉宾都注意到并在发言中提到当前ESG标准不统一问题。在论坛间隙,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ESG三大指标的环境指标方面,国内国际是相通的,我们的标准是可以向国际靠拢的。”但是社会、治理方面,不是必须和国际对标,因为国内国际在国情、社会形态、企业形态方面是不同的。
周月秋在谈到中国ESG未来发展时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建立统一的和国情相适应的ESG评级体系”。具体而言,周月秋提出,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在强制披露框架基础上,补充半强制、自愿性披露指标,扩大覆盖面,为企业ESG信息全面披露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的良性互动。
蓝虹与记者交谈中说得更加具体。她建议,建立一套全国、国内统一的评价体系,比如证监会牵头建立对A股公司全体适用的ESG评价标准,用以指导信息披露,例如减碳数值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有了统一的标准才便于对上市公司减碳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比较。
而当下不断升温的ESG投资事实上也是对ESG标准问题提出更高要求。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险峰表示,“推动ESG投资需逐步完善基础制度建设”。他所指的“基础制度建设”,一是明确ESG标准;二是不断健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加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ESG投资市场规范发展;四是鼓励ESG相关的信息服务与市场服务机构规范发展;五是进一步健全ESG产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ESG相关指数、体系、评级方法等基础制度,为相关产品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编辑 上官梦露)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